大河清流 | 开封有个包青天
——黄河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元素之二
2020-07-08 15:41 来源: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在世人眼中,谈起包拯,首先想到的是三口铡刀和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。其实,包拯与黄河廉洁文化也是有着一定渊源。 

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开封这座城,始终被黄河滋养着,但是由于地势较低,黄河泛滥之后,如果排水不畅,开封城就会被水淹。而在包拯升任权知开封府的这一年。连降倾盆大雨,导致了洪水淹了城池。

包拯仔细调查泄洪不畅的原因,原来问题出在了城内惠民河的排水。再往下细查,根本原因是因为京城的官宦富豪依仗权势,在惠民河两岸霸地筑堤,大造豪宅园林,导致河道拥堵,排水不畅。查明情况后,包拯立即上奏朝廷,请求将所有违章的亭榭庐舍拆除。仁宗得知情况后下诏令将河两边违建统统拆除,恢复原样。

一切为民,不畏权贵。这只是包公精神内涵所表现的一个片段。在包拯为官从政的一生中,处处都充满着廉洁、正义的符号。

在上任开封府尹之前,在老百姓之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:“衙门口朝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。”也就是去开封府告状,府衙是五进院,每一层都要拿钱打点,而且最后还不一定能告状成功。

包拯在上任之后了解到这个情况。他就干脆把正堂后边的临街墙一拆,又把正堂大门改挖门朝北,直通大街。门口设堂鼓一面,只要告状者一击,包拯就立刻升堂理事,连传达都省了。

大开府衙大门,倒坐南衙,从此打破了“衙门口朝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的当时现状。整顿当时了吏风,改革了诉讼制度,赢得了百姓的信赖。

最近热播的宋代古装剧《清平乐》中,由于宋仁宗对张贵妃颇为喜欢,爱屋及乌的思想,使仁宗想破例提拔其大伯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。包拯得知后对宋仁宗进行纳谏,由于包拯过于激动,飞溅了仁宗一脸的口水。

当时,包拯已升任右谏议大夫、权任御史中丞,也就是谏官。关于包拯直言纳谏,在《宋史》中也有这样记载:“ 向者仁宗时,包拯最名公直。”据统计,在《包孝肃公奏议》中,有多达55篇是包拯弹劾贪官污吏们的,被指名道姓的官员就有64人,而其中有一人竟被包拯弹劾六次之多——他就是电视剧中所反映的人物,张贵妃的亲戚张尧佐。

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这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,其大意为:我的后世子孙在为官之时,如果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处理,那么绝对不能进入包家老家的大门。在过世之后,也不能葬于包家的祖坟之内。如果有不遵从者,就不是我的子孙。如今,这条家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,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。

“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。又十四字。珙者,孝肃之子也。”为了让子孙铭记,包拯让自己的儿子把家训可在石头上,竖立在堂屋的东墙上,时刻用来告诫子孙。正是有了家训家规传承,包拯的子孙后代恪守遵照,行不逾矩,各个都居官清廉。嘉佑七年(1062年),包拯逝世,年六十四。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"孝肃",后世称其为“包孝肃”。

开封府内,有一块刻有北宋时期历届开封府尹名字的题名碑,却唯独不见包拯二字,原来是敬仰包拯的后人忍不住去触摸这位青天的名字,天长日久,俨然成为一道深深的指痕印。

包公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廉洁奉公、改革吏治、严惩腐败、不畏权贵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高风亮节,既是中华文明精神气节之精华,也是世界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,对中外历史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。包公精神已成为公理与正义的象征,思想交流的纽带,廉洁奉公的教材。(李昊轩)


往期回顾

大河清流 | 九曲黄河绕天地 千年廉声传古今

责任编辑:   段君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