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条犟牛筋百煮不烂,要改我的旧秉性比登天还难。说什么凶?道什么险?丰都城去上任我也要承担!”这一段戏曲唱词生动刻画了一位舍身取义、坚贞不屈的清官形象。此番自白之人,是曲剧《洛阳令》中的东汉著名清官董宣。
让我们把历史的指针拨到两千年前,在豫东大平原的陈留圉(今开封市杞县),有一个男孩出生了,家中长辈为他起名董宣,字少平,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先祖,就是西汉著名大儒董仲舒。
董宣自幼好学,成年后学识渊博,精明能干,由于政绩显著,逐渐升迁为北海相,相当于郡的太守,在这个职位上,他显现出不畏强暴的“强项令”秉性。
当时北海郡有个大姓豪强公孙丹,新修建了气派的宅院,正当公孙丹得意之时,却来了一个算卦的人,告诉他此舍内“当有死者”。公孙丹一贯飞扬跋扈,脑子却有点分量不够,轻信了此言,心想与其我死,不如别人死,竟让其子把一名无辜路人截杀,将尸体停在新居内以消灾攘祸。
董宣闻听此事,勃然大怒,如果为官一任,连无辜百姓都保护不了,还要这身衣冠做什么?董宣立即下令,将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,还冤死者以公道。
这时公孙丹的宗族朋党有三十余人喧嚣起来,拿着兵器聚众到府衙闹事,董宣除奸不嫌事大,将这些宵小之徒一并抓捕,经调查发现他们为虎作伥、兴兵作乱,存在大量恶行,便毫不犹豫,依律全部处死,以平民愤。
由此,董宣遭人弹劾,被判处死刑。董宣坦坦荡荡,在狱中终日吟诗唱歌,一点也不忧愁。行刑当天,很多官员钦佩董宣气节,备宴为他送行,董宣却慨然道:“我从未吃过他人酒席,况是死已在即之时!”后经光武帝刀下留人,重新核实,认为被诛杀者系罪有应得,于是下诏书赦免了董宣。
后来,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,董宣被任命为江夏太守。董宣到了江夏郡边界,便发布文书告示:“朝廷认为本太守能够捉拿奸贼,故接受了这个任务。现在在江夏郡界统帅兵马,檄文到达之日希望你们考虑自己的下场!”夏喜等听了心里恐惧,随即投降解散,完美衬托出董宣的生猛气概。
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,董宣因瞧不起身为外戚的都尉阴氏,被免了职,不过不要紧,接下来,董宣就要迎来生命中的高光时刻。
在当时的首都洛阳,因皇亲国戚、豪门贵族众多,他们横行街市、欺男霸女,致使治安极为混乱。朝廷一连换了好几任洛阳县令,都没有改变这一局面。无奈之下,朝廷想起了董宣,这时的董宣已69岁了,虽须发皆白,但气势不减,一上任就干了件大事儿!
湖阳公主作为光武帝的姐姐,其家奴也视法纪为儿戏,行凶杀人而无人敢管,董宣不惧强权,决心以律治之。他去公主府要求交出凶犯,谁知连大门也进不去,董宣一心要捋虎须,就守在门外等候。
在湖阳公主外出时,董宣舍命拦截住公主的马车,用刀划地,先正声列举公主包庇之过,又呵斥那个奴仆下车,那奴仆哪里见过这等咄咄逼人的架势,刚一露头,就被董宣逮个正着,为了防止“放鼠归府”,董宣当机立断,就在公主面前,在大庭广众之下,理直气壮施行了自己的执法权力,将这一杀人的恶仆当场正法,围观群众拍手称快。
湖阳公主从未受过如此“委屈”,她哭哭啼啼进宫向光武帝告状。光武帝听了哭诉,也非常生气,派人捉拿了董宣,准备施以杖刑。再看董宣面不改色道:“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。”光武帝道:“你还有何话说?”
只见董宣开启了怒怼模式,义正词严道:“陛下圣德中兴汉朝,皇族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,这将怎样治理天下呢?我是执行大汉的律法,大汉的律法是陛下制定的,等于说这恶仆是陛下您杀的!”
“呃……”光武帝无言以对。
董宣越说越激动,“我捍卫了大汉的律法,却要遭受刑罚,太屈辱了,不用您动手,我宁愿自杀!”说完,就用头猛地撞向殿上柱子,当即血流满面,其刚烈让光武帝十分震撼,差点丧失了一位直臣啊。
最后,光武帝拿出一个折中方案,要董宣向湖阳公主磕头谢罪即可,董宣断然拒绝,“正义怎么能向邪恶认错呢?”光武帝派宦官强按董宣头颅,董宣两手据地,脖子竟像铁铸一般,不肯屈服。光武帝为之感叹,又再次赦免了他,敕封其为“强项令”,并赐钱三十万,董宣却一文不留,全给了手下的官吏们。
整个事件,董宣有理有节,有谋有勇,尤其是拒不低头的风范,这在封建王朝的官吏中,是不多见的,包拯应是后来的效仿者。
从此,董宣严厉打击豪强,为民除害,无往不利,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人,京师人们称他为“卧虎”,百姓歌谣颂扬他:“枹鼓不鸣董少平。”意思是董宣衙前无人击鼓鸣冤了。
董宣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,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,见一条被单覆盖在遗体上,家中只有“大麦数斛,弊车一乘”,光武帝闻奏后感伤道:“董宣廉洁,死乃知之!”便以大夫礼节厚葬了董宣,封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,董并继承了父亲的品格,官至齐郡国相国。
有一种不畏强暴叫“强项令”,有一种世代流传叫“清官戏”,几千年过去,王侯将相如过眼云烟,而清官廉吏为后世永远颂扬,这就是当清官的“获得感”吧。(开封市龙亭区纪委监委 蔡相龙)
往期回顾